時序更替,夢想前行。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小崗村考察,并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讓全市干部群眾備受鼓舞、深感振奮。
厚望如山,催人奮進。七年來,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小崗重要講話精神,緊扣“5688”目標,聚焦“五五”愿景,銘記囑托,砥礪前行,主動融入重大國家戰略,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以抓鐵有痕的實干、奮勇爭先的豪情不斷書寫新的華章。
如今,在1.35萬平方公里的皖東大地上,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百姓富足的壯麗圖景正徐徐鋪展。
全力攻堅,奏響產業發展最強音
4月19日,省轄市市委書記、市長一季度工作會議在合肥召開。會議通報了全省一季度“競爭賽馬”評議結果,滁州再傳捷報,經濟運行及營商環境兩項指標位列全省第一,交出首季“開門紅”的高分答卷。這也是滁州經濟運行連續5個季度全省第一、營商環境連續4個季度全省第一。
七年回望,滁州地區生產總值連跨兩個千億元臺階,由2015年1305.7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61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在全省率先實現百億產業項目、特色產業集群、上市企業三個縣域全覆蓋,站穩全省第三城位次,并成功躋身全國百強城市。
千帆競,滿目新。破譯滁州加速發展背后的“密碼”,是產業投資的大力拉動。
從產業多點開花到鏈式融合發展,七年間,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光伏、半導體、裝備制造、新能源電池、醫藥器械、智能家電、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八大產業鏈,實行“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個協會、一個研發平臺”,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定期召開產業鏈鏈長會、企業家早餐會、雙月座談會,實行月調度、季觀摩、年考評機制,全力推動我市重點產業做大做強。
數據顯示,2022年,八大產業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在全市新招引億元以上項目中占比超70%。八大產業鏈以前所未有之勢爆發出勢不可擋的力量,讓滁州未來不可限量、前景一片光明。
此外,搶抓“雙碳”機遇,我市依托鳳陽百億噸優質石英砂資源,幾年時間,先后招引隆基、東方日升、晶科等國內光伏產業頭部企業落戶滁州,構建起硅片、光伏玻璃、光伏電池、光伏組件、逆變器、光伏邊框、封裝膠膜、光伏背板、光伏電站等日趨完整的產業鏈,全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截至2022年,全市共有光伏企業57家,光伏產業產值873億元、同比增長113%。
“雙招雙引”是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七年來,我市堅持把“雙招雙引”擺在經濟工作首要位置,堅持培育與引進并舉、招才與引智并用,聚焦八大產業精準招商,在引進強鏈補鏈延鏈企業和項目及人才團隊上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突破,全力填補產業空白。
據統計,僅2022年,市領導共外出高位推進100余批次,拜訪企業近300家,特別是二、三季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周出征”,一半時間在招商;各縣(市、區)和滁州經開區、中新蘇滁高新區主要負責同志外出招商700余天,拜訪企業650多家。
當年,全市新簽約億元項目478個,計劃總投資2076億元,單體平均規模4.3億元;靶向引進戰略“帥才”、產業“英才”、制造“匠才”、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和團隊400多名、省級領軍人才項目20多個、大學生1.6萬多人,引進海外人才260余人,新實施大院大所合作項目65個。
如今,產業集聚人才、人才引領產業,產才城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業已形成。
全速推進,書寫東向發展新篇章
孟夏之日,萬物并秀。
走進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項目現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景象,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工程車、裝載機、挖掘機等正在有序作業,鋼筋工、木工、信號工都在各自崗位上緊張忙碌……
2019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頂山—汊河、浦口—南譙等省際毗鄰區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動跨區域產城融合發展”。
三年多來,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一期啟動區6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二期啟動區9平方公里正在加快前期工作。據悉,目前累計落戶功能區億元以上項目26個、總投資676億元。捷泰一期、博晶、華瑞微、亞芯微等項目建成(試)投產,初步形成了一個大項目帶動一條產業鏈集聚發展的良好勢頭。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
而作為安徽省東向發展的“橋頭堡”——滁州,審時度勢,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充分發揮“雙圈互動、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深度融入南京、合肥兩大都市圈,全力提升在一體化中的嵌入水平,爭當安徽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排頭兵。
截至目前,我市共與南京、蘇州等長三角城市共建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4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4個,跨省合作平臺數量和體量均居全省第一。
當前,天長—六合功能區起步區已建成8平方公里,明光—盱眙功能區簽署共建協議,全面啟動5平方公里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
在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的大背景下,我市在全省率先揭牌成立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鳳陽省際合作園區、江寧—明光合作產業園、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定遠合作產業園3個寧滁皖北省際產業合作園區,聚焦光電配套、新材料等主導產業,簽約落地高端鋰電材料、光伏、大型鋼結構件生產制造等10余個項目,總投資超200億元。與此同時,與上海楊浦區建立戰略合作,滁州國際(虹橋)會客廳建成啟用,打造“科創+產業”雙向飛地。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滁州分中心正式落戶。全市8個縣(市、區)和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實現合作共建全覆蓋,中新蘇滁高新區連續5年居安徽省開發區前20強。
不僅如此,我市圍繞建設長三角中心區現代化城市目標定位,在交通互聯、服務共享、生態共保等方面加快一體化發展步伐。滁寧城鐵(滁州段)即將通車運行,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鐵、合新高鐵、寧天城際鐵路、來六高速、北沿江高速等穿境而過,不斷縮短我市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的距離;南京瑯琊路小學等4所中小學在滁設立分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校區一期建成投入使用,8個縣(市、區)分別與蘇浙10個縣(市、區)簽訂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協議,共公布1400余項“跨省通辦”事項清單,與長三角多家知名醫院和醫療機構開展全方位合作;簽訂《南京都市圈跨區域環境污染執法聯動工作方案》,開展寧滁兩地全國、省、市三級人大代表聯合執法檢查,落實跨界水體水污染防治措施,協商滁河陳淺斷面新一輪生態補償機制……
全心為民,繪就民生幸福美畫卷
每天上午11點左右,明光市女山湖鎮對龍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熱鬧起來,來自周邊的30多位老人到這里用餐、休息。“感謝黨的好政策,每天都有一葷兩素三個菜,天天不重樣,吃得飽飽的。”在該中心就餐的老人提起當地黨委政府推行的老年助餐服務,開心得合不攏嘴。
2022年,我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10項暖民心行動部署,聚焦養老服務需求,大力推進老年助餐服務,方便老年人吃飽吃好,守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建成農村老年食堂(助餐點)220個、城市老年食堂(助餐點)207個;全市暖民心行動滿意度居全省第一位。
民生工作,一頭連著宏觀大局,一頭連著萬家燈火。
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為民造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答好每一份“民生答卷”,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回眸過往七年:我市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12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0.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定遠縣如期摘帽;聚焦就業這個最大民生,全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讓千家萬戶端穩就業“飯碗”。2022年,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1.3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萬人,就業創業考核連續三年全省第一。針對城鄉建設,深入推進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老舊小區、棚戶區、農貿市場、背街小巷等改造提升工程,持續改善人居環境,讓城市“舊貌換新顏”。滁城建成區面積由2008年的44平方公里,發展到目前超100平方公里,且以連續三年全省第一的優異成績創成全國文明城市。強化兜底保障,連續十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建立健全社會兜底救助保障工作機制體系,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幾年來,共保障農村低保對象1500余萬人次,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近40億元;保障城市低保對象超500萬人次,累計發放城市低保金21億元……
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市委、市政府圍繞群眾最關切、百姓最關注的急難愁盼問題,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好事,近十年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5%以上,滁州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時光奔涌不歇,奮斗馳而不息。站在新的時代潮頭,全市上下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教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奮力開創現代化新滁州建設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