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3年5月17日5版)
位于天長市的國家級滁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風貌。 天長市委宣傳部供圖
5月5日,安徽長榮光纖光纜科技有限公司的拉絲塔正拉制光纖。 本報記者 范孝東 方 舢 攝
天長“生態美”。 天長市委宣傳部供圖
“我國經濟中有個現象:處在行政交界(尤其是省交界處)的地區,經濟發展普遍比較落后。”在其暢銷著作《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中,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蘭小歡如是寫道。
分析原因,作者給出了兩方面概括:一是省界地區在獲取公共資源上限制較多;二是省界地區往往地理條件更為復雜,不利于經濟發展。
無疑,這符合人們的一般印象。不過,現實中也有一些地區,雖地處兩省交界,但經濟發展卻能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天長市,就是一個“例外”。
作為安徽、江蘇交界處的縣級市,天長市經濟發展長期處在全省前列。今年一季度,天長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37.5%、全省第一;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9.3%、全省第二。開展季度賽馬以來,天長市是唯一每次都位列全省前三的縣域。
沒有明顯的資源優勢、沒有大城市輻射帶動,天長市何以能“長期霸榜”?
日前,記者前往天長市,深入走訪當地鄉鎮、園區、企業,與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和企業家深入交流,探尋天長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背后奧秘——
產業基礎從何而來?
——全民創業筑起“天長之長”
地圖上,天長市的位置極容易辨認。這個安徽最東部的縣級市,像一個“拳頭”延伸到鄰省江蘇的腹地。
換個角度看,在安徽的縣域經濟版圖中,天長市同樣是一個十分有力的“拳頭”。
從經濟總量來說,去年天長市全市地區生產總值686.11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縣域“十強”。在2019年和2020年的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分類考核中,天長市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
小城天長,何以擁有如此穩穩的實力?探尋“天長之長”的密碼,發達的民營經濟功不可沒。
截至目前,天長全市有民營企業2.7萬家,培育上市公司2家、百億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244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7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1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75家,三項指標均居安徽縣域第一。僅去年一年,天長市新增私營企業3755戶、個體戶9550戶,經營主體總數達8.9萬戶。
經營主體量質并進,彰顯天長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活力。“2022年,天長市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7.8%,占比74.9%。今年一季度,全市民間投資同比增長42.9%,占比76.5%。”天長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閔森林說。
采訪期間,天長市一名干部不無自豪地向記者透露一個細節:一些兄弟縣市相關單位的同行來天長考察后,總會向他提起,最羨慕的就是天長民營經濟迅猛的發展勢頭。
天長人自豪的背后,是他們敢拼敢闖的創業精神。
改革開放后,蘇浙等地民營經濟迅速發展。與江蘇毗鄰而居,天長市近水樓臺先得月,很快也掀起了全民創業的熱潮。
一些鄉鎮企業率先突圍。今天的安徽天康集團,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家在1974年以800元啟動資金創辦的鄉鎮企業,從最初生產小農具,到五金機械,再到后來的儀器儀表,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現已成為國內溫度儀表最大的生產商,占據全國細分領域市場的35%。
“目前,我們的產品已從單一的溫度儀表,拓展到溫度、壓力、物位、流量、DCS五大系列儀表。”天康集團儀表制造部副部長張俊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即便在疫情影響下,憑借產品性能優勢,企業產能、產量不降反升。2022年天康集團實現產值122億元,增長8.9%。今年,該集團預計銷售收入可突破135億元。
全民創業熱潮下,更多的企業在天長生長。秦欄鎮,這個被譽為天長市民營經濟“黃埔軍校”的地方,是當地全民創業最好的見證。這里曾是老式電視機高壓包和遙控器產業集聚區。高峰時期,全鎮與高壓包、遙控器相關的電子組裝企業高達1200家,高壓包年產量1.5億只以上,遙控器產量2.5億只以上。
對當年的創業熱,天長市易寧玩具有限公司總經理虞昌彬印象深刻。“當時,有很強的拼勁,就想自己闖出一番事業來。”他向記者坦言,天長人有一股敢打敢拼的勁頭。2000年,25歲的虞昌彬靠著從農戶那里租來的十幾臺縫紉機,開啟了創業之旅,現在已發展為擁有500余臺全自動縫紉機、年產值上億元的玩具生產商。
“如今,天長市每個鄉鎮都有工業園區,眾多企業集群式發展,形成了‘全鎮是個大工廠、街道就是流水線、企業就是大車間’的產業鏈分工合作模式。”天長市經濟協作中心副主任盧蕩對記者說。
企業越來越多、不斷壯大的同時,天長市產業基礎也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跨越。
“這里有成熟的產業配套,以及緊鄰長三角廣闊市場的區位優勢,來天長投資,我們信心十足。”談及落戶天長的原因,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江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馬斌如是說。
民營經濟何以成長?
——“放水養魚”激活“一池春水”
天長市全民創業生生不息、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固然與地緣上離蘇浙地區較近、受蘇浙發展影響有關。但從全省來看,具備這種條件的地方不少,為什么天長能夠脫穎而出?
企業創造財富,政府創造環境。當地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秘訣,是政府懂得有的放矢地“放水養魚”,充分釋放市場的強大能量。
安徽超隆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光伏組件的民營企業。2021年4月進入天長市后,58天時間即建廠完畢正式投產,去年銷售額近16億元。
“天長的干部不僅熱情,而且專業。”在安徽超隆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家兵的印象中,天長市政府的招商團隊宛如一個咨詢公司,無論對光伏產業還是相關政策都有透徹研究。
“政府專業、務實、高效,有利于堅定企業的發展信心。”陳家兵坦言,這是創業團隊經過多方考察、最終選擇把公司落在天長的重要原因。目前,該公司在天長市的二期廠房也將建成投產,三期廠房正在規劃之中。
“一瓶瓶裝水的生產成本是多少?鎮干部比我還了解!”與陳家兵有相似感受的,還有今麥郎面品天長有限公司廠長花子超。
自2003年與天長市人民政府簽訂投資協議以來,今麥郎集團不斷在天長市汊澗鎮追加投資,成為該集團在本部以外產業體系最全、面積最大的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涵蓋面品、飲品等在內的多個項目,累計投資達50億元。
“與今麥郎集團一起來到汊澗的,還有生產方便面碗及瓶裝水蓋的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汊澗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董正軍介紹,從沒有億元項目到形成億元集群,這是大公司給小鎮帶來的裂變效應。
今麥郎集團作為一個北方企業,為何選擇重倉天長?
這還得從20年前今麥郎集團初到天長時說起。當時,該集團在汊澗鎮建成的第一間工廠正式投產時,企業賬戶上突然多了一筆款項。原來,這是天長市通過免申即享的方式,兌現了此前招商時向企業允諾的政策獎補。“當年,企業負責人跟我們說,他們在全國多地投資,還沒有哪個地方有這樣的政策。”盧蕩回憶。
“把已經在天長的企業服務好,就是最好的招商廣告。”天長市營商辦副主任董旭認為,在日益激烈的招商環境中,以商招商、口碑引商,是天長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寶。
為避免政策扶持“撒胡椒面”,確保政府服務能夠精準滴灌企業所需,天長市還專門制定《天長市工業企業分層培育五年行動方案》,通過實施民營龍頭企業倍增計劃、小微企業成長計劃等,全方位陪伴全市每一個民營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成長。
安徽鑫鉑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用14年時間,從只有54人的小作坊成長為上市公司的跨越發展,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在政府牽線搭橋下,我們與中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進行產學研合作,這是事關企業發展的關鍵一招。”安徽鑫鉑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王超說。
“我們的目標,是讓本地企業不想走、外地企業愿意來,讓企業有投資意向先問天長、有項目線索先推介天長成為共識。”董旭說。
為何穩居第一方陣?
——產業矩陣帶來經濟韌性
中部地區百強縣、全省十強縣、省內季度賽馬連續四季度位列前三……無論縣域經濟考核的游戲規則怎么變,天長市始終居于優等生行列。秘訣在哪?
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構建“一超多強”的產業矩陣,是天長市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該市把國家級滁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主戰場,14個鎮都有產業園區,搭建了以新能源、合金材料、儀表電纜三大主導產業和健康食品、醫藥及醫療器械、電子信息三大潛力產業為主體的“3+3+N”現代化工業經濟發展體系。
材料是決定工業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關鍵所在。在位于滁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安徽長榮光纖光纜科技有限公司,記者見證了一根細如發絲的光纖的誕生。
在約10層樓高的廠房里,一臺拉絲塔在1分鐘內,經過加熱、冷卻等8道工序,就可將純度為99%以上的光纖預制棒,拉出長約3000米的光纖。
“我們擁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先進設備光纖拉絲塔9座、18條生產線,年產能可達2000萬芯公里。”安徽長榮光纖光纜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成建軍說,在天長市,與該公司有業務往來的企業近200家,200公里以內完備的產業配套帶來的產業集聚,是他們5年前15天內就決定落子天長的重要原因。
滁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崇遠介紹,該區以三大支柱產業為主體,現擁有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9家、高新技術企業近100家、規上企業148家。其中,百億以上企業2家。
天長市鄭集鎮是全國農村文化中心發源地。近年來,該鎮立足先發優勢,以“安徽省文化產業集群專業鎮”為定位,發展文化企業集群,塑造“美畫小鎮”品牌形象。
在位于鄭集鎮的天長市嘉豐美術用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一支支馬克筆正在自動化生產線上拼裝完成。“10秒生產一支筆,一天能夠量產30萬支。”該公司總經理陳大明說。
“從畫架、畫框到畫筆、顏料,鎮里現有文化企業近60家,它們分工協作,互為車間,把全鎮變成一個大工廠。同時,依托國際知名美術用品品牌‘蒙瑪特’,打造蒙瑪特電商國際貿易平臺,從生產加工,向品牌打造升級轉型。”鄭集鎮鎮長周彬介紹,去年,該鎮文化及相關產業營收15億元,出口創匯約8000萬元,帶動3000余人就業。
“主導產業頂天立地,特色產業鋪天蓋地。”天長市企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俞登桃表示,目前,該市規模企業總數673家,位列全省第一。
矩陣也意味著韌性。
受外部市場變動影響,此前一些讓天長引以為傲的主打產業日漸萎縮。但天長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在努力轉型升級,不斷尋找新的出路。
以電視機高壓包和遙控器為例,隨著液晶電視成為市場主流,加之國外競爭者的加入,遙控器產業競爭更加激烈,產業發展遭遇瓶頸。困難之下,生產遙控器和高壓包的很多企業紛紛轉向電動車充電器行業。據統計,目前,天長市的充電器占有全國二級維修市場90%份額,年產值逾50億元。
而從全市來看,轉型升級,天長有更大的雄心。
向“千億天長”目標邁進,天長將二產提質擴量增效視為發力重點。“我們將著力做大主導產業規模,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僅今年,我們就計劃新增戰新企業10家以上,建成30家市級以上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天長市政府相關負責同志表示,面向未來,全市將持續筑牢現代制造業“壓艙石”,助力縣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難時出手 好時不擾
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里曾描寫一位種樹能手,他了解并順應樹的天性,說自己的經驗是“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這一理念,與天長市守護工業“叢林”好時不擾、難時出手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天長,一個縣級市,沒有資源稟賦優勢,沒有特別的優惠政策加持,全市卻有673家規模以上企業,經營主體更是數以萬計,全民創業的土壤里生長出一片活力十足的工業“叢林”。這片“叢林”里,“草、灌、喬”各得其所,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幾十年長盛不衰,其“護林”理念值得借鑒。
難時出手,才能真正“暖企”。企業最難的時候,一是項目落地時需要扶持,二是遭遇瓶頸時需要幫助。天長市常態化開展助企紓困活動,從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成本、緩解融資難等方面扎扎實實扶持民營經濟發展,面對面、零距離幫助解決企業訴求。在項目落地前,提前介入輔導、全程幫辦代辦、主動上門服務,幫助企業實現“拿地即開工”。“天長速度”,讓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難時出手,考驗的是作風實不實。在天長,營商環境里拆除了“玻璃門”“彈簧門”,企業有問題,隨時能找到對口幫扶的聯系人。一位投資商說,天長的干部非常務實,自己每次反映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方總是回復:“知道了,馬上安排人去弄。”沒有一句廢話,不需要所謂的應酬。務實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現在一樁樁實事上,企業反映的問題,政府真重視、真解決,多做“雪中送炭”“雨中打傘”的事,讓企業真正感受到親商、安商的誠意。
難時出手,須有解難題的能耐。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天長市以實績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一大批善謀劃、重實干、有專長的干部脫穎而出。這個產業投資前景如何?市場是否已經飽和?政策是否鼓勵?天長沒有把送上門的投資意向都當成籃子里的菜,而是幫助企業理性分析,科學研判。曾有一些盲目投資的意向被天長市阻止,企業家事后非常感激。不圖眼前,要謀長遠,只有企業能長遠發展,天長經濟的好勢頭才能長長久久,這是天長的“算盤”。
好時不擾,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原則。種樹能手郭橐駝分析了有些人種不好樹的原因:“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過度“關心”企業,往往是好心辦壞事,根源是邊界感不強。天長市政府部門明確權力邊界,避免干擾企業正常經營、徒增企業負擔,尊重企業的自主權,不越雷池,更不越俎代庖,讓企業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發展。
好時不擾,難時出手;無事不擾,又無處不在。天長的“護林秘笈”其實不神秘,就是把大家都經常說的變成了實實在在做的,不斷強化主動服務企業意識,真正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為工業“叢林”營造優良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