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3年5月17日9版)
滁州市精心打造五百公里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將沿線各類農旅產品串珠成鏈、連線成片,發展全域旅游,促進產業興旺——
一嶺分江淮 一路串成景

滁州市南譙區施集鎮的井楠茗宿。本報記者 羅 寶 攝
在瑯琊山文嶺段感受蔚然深秀、曲徑通幽;到定遠—鳳陽龍嶺段領略丹霞赤壁、大明文化;去明光軍嶺段觀賞湖光山色、無際草原;來全椒慢嶺段品味田園秀色、靜謐時光…立夏時節,行走在滁州市近500公里江淮分水嶺風景道上,腳下五色彩繪路標一路向前延伸,兩旁移步換景,自然景觀與亭閣農莊各具特色,輔之以別致的民宿、精彩的非遺展演、原生態的農家美食以及露營基地的微光,令人心生回歸自然、放飛自我的向往與遐思。
百花齊放
看不盡的沿途風景
在江淮分水嶺南譙松嶺段,沿途穿越栗山茶海、井楠茗宿、皇甫山森林公園、大柳青松嶺、曲亭驛站、大柳草場等景點景區。
在清新、優雅的井楠茗宿,農家老宅改造成的一間間客房錯落有致,草坪、池塘、茶園、鄉村大食堂、鄉村電影院、茶文化館等吸引著游客觀賞拍照。
“我們這里有28個房間、39張床位,周末和節假日都要提前預訂,不僅有自駕游,親子游團隊、單位團建活動也越來越多,采茶體驗、露營燒烤、音樂會等特色活動不斷。”井楠茗宿項目負責人李曦告訴記者,井楠村正打造山美、水美、茶香“三位一體”的美麗鄉村休閑旅游型特色村莊。該村已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一嶺分江淮 一道看滁州”。從2019年下半年起,滁州市啟動“江淮分水嶺嶺脊生態旅游帶”建設工程,近500公里江淮分水嶺風景道,跨聯8個縣(市、區)30多個鄉鎮100多個村,形成了“一核(瑯琊山)、一廊(主廊道)、六口(高速主入口)、七段(7個特色區段)、十五支(15條支線)、多驛點(多個驛站節點)”的風景帶,將沿線各類產業產品串珠成鏈、擴鏈成片,打造出一條景觀道、生態道、休閑道、產業道和振興道。
在這條風景道上,有千畝池杉、萬鳥齊聚的池杉湖濕地公園,有“華東呼倫貝爾”黃寨草場,有華東少見的“丹霞地貌”紅石峽,有“皖東西雙版納”之稱的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四季之景各異,色彩斑斕,可滿足游客的不同“胃口”。
近幾年,滁州市圍繞江淮分水嶺風景道,舉辦了安徽自駕游大會、靜港營地首屆草原風箏節、山地自行車騎游邀請賽等文旅活動,開發出“江淮分水嶺一碼游”電子導覽地圖,制定優惠政策、開發旅游產品。滁州江淮嶺脊線已被認定為首批“安徽省旅游風景道”,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自駕游客喜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打卡地。
業態豐富
玩不夠的鄉野雅趣
“生活忙忙碌碌,旅途要自己做主,放飛草原、擁抱自然,了解體驗明光美食文化,帶上自由與和諧,讓我們踏上黃寨草原、靜港營地吧……”一位游客在旅游日記中寫道。
明光市靜港營地坐落在自來橋鎮尖山村,北接黃寨草原,東臨躍龍湖,是一個集房車營地、野奢帳篷、星空小屋、集裝箱住宿于一體,以親子、休閑、團建、研學為核心的輕奢度假目的地。“五一”期間,靜港營地組織了篝火晚會;5月1日當晚還邀請到本地音樂愛好者進行現場演唱、彈奏,并舉辦了“中國·明光靜港營地首屆草原風箏節”。
“黃寨草場周圍有萬畝林木環繞,是無污染的天然丘陵牧場,讓人心曠神怡,靜港營地則讓疲憊的心得以安放。”浙江游客周功斌由衷地贊嘆道。
離靜港營地不遠處的明光市三界鎮,則圍繞風景道布局,建設了一座軍旅小鎮,擁有軍事主題文化廣場、軍事主題展覽館、軍旅文化雕塑,既體現了“雙擁”模范鎮的內涵,又帶動了全域旅游發展。
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明光軍嶺段橫貫明光市南部,圍繞“一心一廊三支九節點”的空間布局,串聯了三界鎮、石壩鎮、自來橋鎮、張八嶺鎮、明南街道等5個鄉鎮、街道,輻射區域約400平方公里,集中展示了明光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和軍旅、知青等文化旅游資源。
為了讓鄉村宜居更宜業,滁州市加快推動景村、產村、農旅深度融合,不斷豐富完善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沿線業態。該市建設了一批旅游配套服務設施、新增了一批旅游鎮村和“后備箱工程基地”,建成了一批鄉村旅游“雙微”提升點,涌現出靜港營地、月亮灣、雅琦營地、咕咚營地、卸甲店民宿等一批旅游新業態產品。
看得清、進得暢、停得下、玩得好、留得住,大幅提升的自駕游客滿意度、沿線群眾幸福度,讓這條嶺脊線“華麗轉身”,實現從“一處美”到“處處美”、從“一時游”到“四季游”、從“一業旺”到“多業旺”的升級發展。
產業富民
享不完的生態紅利
沿著江淮分水嶺風景道來安“紅嶺”段一路走來,既有舜山鎮白鷺島森林公園的秀美,也有半塔鎮皖東烈士陵園的壯麗,還有張山鎮的花海、果園,楊郢鄉方家港櫻花谷的露營燒烤和特色民宿……
在“苗木之鄉”來安縣舜山鎮林橋村的生態農莊內,造型精致的紅葉石楠、川柏和各色花卉相映成趣,水上餐廳清雅脫俗,一條長長的藤本月季拱門藤蔓纏繞、鮮花點綴……“五一”假期,農莊每天游客量超萬人次,餐飲接待近3000人次,農莊的大廳和26個包廂天天爆滿。
據農莊負責人楊多林介紹,農莊內設有休閑區、燒烤區、垂釣區、觀光區、住宿區,去年由600平方米擴建至1000平方米,今年“五一”期間接待能力仍不能滿足需求。
風景道的建成,讓林橋人從傳統的栽苗、賣苗,到發展苗木科普、生態旅游,實現產業鏈延伸和收入倍增。
以“打造百億小崗”為“龍頭”,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為“龍身”,8個縣(市、區)加快項目打包、加速產業布局,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農業新產業新業態,這是滁州市謀劃鄉村振興工作的一條重要思路。
滁州市將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的打造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圍繞沿線11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片建設,規模連片、整體推進,引導土地小塊變大塊,進行農田“宜機化”改造。截至去年底,已建成高標準農田708.84萬畝,2024年將全部完成。
“滁州市堅持做到鄉村旅游在示范段上打造、特色農業在示范段上發展、經營主體在示范段上匯集,著力提升風景道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將美麗鄉村中心村布局向示范段集中、建設向示范段傾斜、人口向示范段集聚。”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楊茜告訴記者。
2022年至2024年,滁州市風景道重點區域擬實施項目560個,引領全市全域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預計到2024年,風景道重點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5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3萬元。
如今,滁菊、施集茶葉、艾草、食用菌、甜葉菊、碧根果等農特產品正借力風景道提升影響力、拓展銷路,實現規模擴大、效益提高。